創業這件事沒那麼遠,但也沒那麼快
創業這件事沒那麼遠,但也沒那麼快

有些念頭是默默累積出來的,不會在某個早晨突然冒出「我想創業了」這句話。它比較像是一種模糊的不滿足,對眼前的工作有些厭倦,對現成路線沒有信心,又對未來有點想像,但又不夠具體。
然後開始大量閱讀,從 YouTube 創業故事、政府補助資訊、各種創新商模研究報告一路滑下去。資訊愈看愈多,卻也愈來愈迷惘——到底我可以做什麼?我適合做什麼?我該從哪裡開始?
很多關於創業的建議,都像是為已經準備好的人寫的。那些還在「還不太確定,但不想再只是想」的狀態,好像就被放在門外了。
資源是夠的,但方向仍然得自己找
現在的創業環境其實沒那麼缺資源,尤其是如果你願意花點時間研究補助制度,會發現各部會都有推出各式創業扶助計畫,只是條件不盡相同。
像是:
- SBIR:給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發補助,重點是「創新技術」與「市場應用」。金額從 100 萬到 500 萬。
- SIIR:針對服務業的創新模式補助,申請門檻略高,要有營運兩年以上的公司與完整財報。
- SITI:台北市政府針對本地創業者的計畫,只要設立在台北、市場具有創新性,最高補助 100 萬。
聽起來很多元,但坦白說,這些補助都有一個隱形邏輯:你要能寫出好看的計畫書、要能證明成長潛力,最好還搭得上政府主推的政策方向。換句話說,不是每一種創業都平等地被看見。
「你準備好了嗎?」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
很多創業文章會要你問自己四件事:你夠有熱情嗎?你能抗壓嗎?你有差異化嗎?你的商業模式明確嗎?
這些問題當然重要,但有時也太理想。因為真實情況是——有些人做了才發現自己熱情、有能力,並不是一開始就「準備好」。
我不太相信有人能在創業前百分之百回答這些問題。倒是比較相信,那些願意讓事情發展出答案的人,才比較能留在場上。
所以也許不需要那麼急著確定什麼,只要問自己:「有沒有什麼是我願意現在就動手嘗試的?」從那裡出發,也許比較真實。
趨勢不是答案,它只是參考方向
看到文章寫什麼「2025潛力市場」之類的,我還是會點進去看,畢竟誰不想知道未來在哪裡。但看多了也會有一點反感,因為那些趨勢很容易變成壓力來源。
- 做健康食品的很多,於是想切進市場的就更難凸顯。
- 永續包裝成為顯學,但生產鏈、成本、品牌教育都不簡單。
- 線上課程已經有太多人在做,差異化難度高。
趨勢不是你該做什麼,而是你「可能想深入理解」的方向。那些看似火紅的市場,有機會,但也有一堆陷阱。沒有核心能力,光靠「搭風口」通常撐不久。
如果你真的對某個趨勢有好奇,不妨試著用最小規模試試看,而不是直接壓下去做一個品牌。觀察市場的方式,不一定要是創業,有時做一個 side project,也能獲得更多真實經驗。
先走幾步看看,再決定要不要繼續
所以這篇文章沒有要告訴你該創什麼業,也沒有非走不可的產業推薦。只是想說——如果你還在「還沒開始但開始想」的狀態,那其實已經很好。
不用急著投入,不用急著規劃三年商業藍圖。不如從這幾件事開始:
- 寫下一個你一直想做但沒時間做的小專案
- 用朋友的 IG 測試你的產品構想
- 參加一場創業沙龍或課程,單純看看別人怎麼做
有些答案不是想出來的,是做出來的。創業這件事也沒那麼遠,但也沒那麼快。它不等人,但也不催你。
只要你還在想、還在看、還在對某些東西有點動念,那其實就還在這條路上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