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不是不努力,而是我們都還在找節奏

有時候不是不想做,而是連「該從哪裡開始」都不確定。

拖延,什麼時候變成了日常?

代辦清單越寫越滿,但手腳卻像裝了剎車。事情一件件推著來,心裡也不是不知道急,卻總在某個開啟的瞬間,默默打開社群、沖杯咖啡、甚至突然開始清桌面。

彷彿在逃避什麼,但你又說不上來。只是覺得身體慢了半拍,而你,只能靜靜看著時間流走。

一個孩子的拖延,照見了我們自己
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,寫一個三年級小孩,收玩具、寫功課、洗手,每件事都得提醒好幾次才會動。他不是不願意做,而是答應了以後,就陷入一種靜止狀態。

站在原地不動,或是盯著作業本發呆。他不是故意的,只是還沒從「玩」切換到「做」。

我們不是也常常如此?滑手機滑到一半,腦中突然閃過「應該去處理工作」的念頭,卻又默默滑回原位。

不是懶,是開關沒打開

心理學稱這種狀況為「自我調節卡關」。我們知道該動了,但身體沒有反應,因為我們正卡在一種模糊的起點。

對孩子來說,是不知道怎麼開始;對大人來說,是太清楚接下來會有多難。想到要做的事越多、越難、越完美,就越怕失敗,乾脆什麼都不做。

不是不努力,而是還沒找到讓自己「可以開始」的節奏。

把任務拆小一點,也許就動得起來

對孩子有用的方式,其實對大人也有效。

  • 報告不用一次寫完,先輸入幾個段落標題
  • 不用回完所有訊息,先從一封簡單的開始
  • 不需要全神貫注八小時,先坐下來動個五分鐘就好

甚至你可以換個環境,去咖啡廳、戴上耳機、找個光線舒服的位置,給身體一個「我要開始了」的暗示。

拖延,是還在學會跟自己合作

我們的拖延比較安靜,懂得掩飾,不像孩子那樣明目張膽。但那卡住的本質,其實沒什麼不同。

我們不是懶,只是還在摸索,什麼時候、怎麼樣,才是適合自己的開始方式。

也許我們不用再責備自己太慢,而是學著接納:慢,也是一種節奏。

你也是這樣的人嗎?總是在該開始的時候,先繞一大圈才願意動?

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直男是什麼意思?從詞源到特質,一次搞懂直男的行為與文化演變

職涯規劃怎麼做?五個步驟陪你建立屬於自己的職業藍圖

孕吐何時開始?原因、緩解方式與注意事項一次搞懂